首页 产品中心 系统方案 服务热线
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2023版)正式发布

2023年11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布《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2023版)》,对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给相关安全监测预警产品提供商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指南”是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在认真总结前期18个试点城市(区)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近年来一些城市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灾难暴露出的新业态新风险,对《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作了修订。“指南”进一步聚焦城市安全重大风险,明晰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功能定位,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统分结合、协调联动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立足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以综合平台为基础,子平台为延伸,构建统分结合、协调联动的安全风险预测预警体系,促进信息化、智能化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强化安全风险分析预警,推动防控关口前移提高城市防范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统分结合、协调联动。综合平台要加强对子平台的并联管理,推动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监测预警机制耦合、资源聚合、信息融合、处置统合。

2.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聚焦城市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立足城市安全重大风险,充分利用“人防+技防+群防”手段,全域覆盖、高效精准、实战实用,提升监测预警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3.坚持因地制宜、集约利旧。结合本地实际,坚持高危先建、急用先建,在各行业领域已有监测预警系统、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集约化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4.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发挥优势,积极参与感知技术研发、风险评估、分析预警,边建设边创新、边运行边完善,探索有效管用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三)目标要求

党委政府集中领导、牵头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监测预警工作格局更加完善;综合平台的信息汇集、态势分析、风险预判、重大风险预警等功能初步具备;子平台进一步健全全领域覆盖、全天候运行的监测网络,“用指标衡量、用标准评判、用技术支撑”分析预警能力显著提升,“线上+线下”风险联动处置效能更加灵敏高效;“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全面建成

二、工作机制

在“党委政府集中领导、牵头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多种手段联合防范”的总-分结构工作机制的指导下,上层组织指导方向,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合作,建设更加庞大、综合调度的监测预警系统。

三、风险监测

风险监测以各子平台为主。在城市安全风险普查、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基础上,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组织专家分析,扩展对跨地区、跨行业和耦合类、次生衍生类、新兴类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力度,深入研究风险的主要成因和防控手段,科学、客观地明确需要监测的风险类型、设施、场所,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网格化、物联传感、卫星遥感、公众报警、舆情监测分析等,全面加强对人、物、环境等涉风险因素的实时监测。

下面节选“指南”中有关消防安全部分的风险感知监测:

(一)城市生命线工程

1.燃气管线泄漏爆炸风险

针对地下燃气管线因老化或腐蚀等造成燃气泄漏,并扩散至地下管沟、窨井等相邻空间,引发爆炸的风险,对高压、次高压管线和人口密集区中低压管线的压力、流量进行监测;对管线相邻的地下空间内的燃气浓度进行监测,主要包括:燃气阀门井、周边雨污水、电力、通信等管沟,管线穿越的密闭和半密闭空间,易通过土壤和管沟扩散至的其他空间。应结合城市燃气管线改造规划、燃气管线风险级别等因素,确定城市燃气管线监测的优先次序、具体区域和监测设备的安装密度等。

2.餐饮场所燃气泄漏爆炸风险

针对餐饮场所气瓶、软管及燃气器具损坏等引发燃气泄漏,发生爆炸火灾的风险,主要对用气场所、储气间、管道穿墙等重点部位,采用甲烷、丙烷等泄漏报警装置和声光报警设备,对燃气浓度进行监测。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分析,明确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安装位置和技术性能要求等,提高报警质量,减少误报率。

(二)公共安全

3.建筑火灾风险

针对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养老院、医院、学校、仓库等火灾高危单位,沿街门店、手工作坊、经营性自建房等小场所,老旧小区、棚户区、连片村寨等区域,由于建筑外墙保温材料防火等级低、消防设施失效、违规动火作业、电气设备使用不当等引发的火灾风险,主要采用烟雾探测、温度探测、火焰探测、电气火灾监控等设备,对烟气浓度、温度和疑似起火位置进行监测。探索在城市制高点安装超高倍数智能监控摄像头,利用热成像技术和火点监测算法,对可疑着火点进行监测。

(三)生产安全

1.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安全风险

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存在的可燃有毒气体泄漏安全风险,主要对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储罐区的可燃有毒气体浓度以及储罐的液位、温度、压力等进行监测;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可燃有毒气体浓度、温湿度等进行监测;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储存单元、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装置区、危险化学品装卸区、中控室等区域进行视频监测;对人员离岗睡岗、未正确穿戴防护用品、抽烟等违规行为进行监测;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监测。

(四)自然灾害

2.森林火灾风险

针对高温干旱、雷电、农林牧矿业生产用火、野外违规用火、故意纵火等因素引发的森林火灾风险,运用卫星、无人机、视频监控、地面巡护,结合人工智能,形成以地面监控为基础、空地协同核查的全方位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实现对森林火情的远程监测,智能识别、多维复核。

四、分析预警

根据不同层级分析预警业务需求,分为综合风险分析预警、跨行业领域分析预警、单一行业分析预警。综合平台负责综合风险的分析预警,子平台负责跨行业领域、单一行业风险的分析预警。

(一)综合平台分析预警

综合平台分析预警在子平台监测预警、数据汇集等基础上,主要为城市党委政府和部门提供安全运行现状评估、风险分析警示和态势研判预警等业务支撑。平台中心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和专家力量,进行安全运行量化评估,明确当前阶段需要关注的管控问题、重大风险和重要工作,向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发出警示或提醒;当遇严重自然灾害、重大关键节点时,综合平台进行专题场景分析,明确对可能造成人员大量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城市重大风险,进行叠加、关联、耦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向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出预警。

(二)子平台分析预警

针对耦合、关联、次生衍生和单一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牵头部门在风险感知监测的基础上,健全网络直报、科研发现、舆情监测等报告渠道,依托相关地区部门和专家力量,结合模型算法分析结果,开展跨领域风险研判,对超限情况引发事故的概率、影响范围、后果程度等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研判的结果,确定风险预警级别、预警推送对象、处置辅助决策等,向涉及的政府部门、社会、单位或个人分级发出预警信息。

1.燃气管线泄漏爆炸风险

当管线压力、流量或可燃气体浓度等监测数据报警后,立即向管线权属单位发出报警。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力量,结合周边相关监测点位数值变化曲线,对管道可燃气体泄漏点进行溯源分析,锁定泄漏点位置;以泄漏点为中心,进行扩散分析,明确燃气泄漏扩散的时序演变范围,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关联影响范围内的重要设施、重大危险源及防护目标等相关信息,评估可能造成的损失影响,并将相关信息按级别发出风险预警。探索开展可燃气体爆炸危害灾害链分析,对可燃气体爆炸事件灾害网络进行分析。

2.餐饮场所燃气泄漏爆炸风险

当甲烷、丙烷等可燃气体监测数据报警后,立即向餐饮场所业主或店内工作人员发出报警。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城市,结合周边气象、地形、建(构)筑物分布、人口等信息,进行扩散影响分析,明确泄漏时间与扩散范围之间的关系,分析火灾、闪爆、爆炸的影响范围及损失程度,及时向公众、相关单位发出预警。

8.建筑火灾风险

当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火焰探测器、电气火灾监控等设备进行报警时,立即向建(构)筑物业主(使用人)、权属单位、物业部门或消防管理单位发出报警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电气线路、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监测数据进行集成处理,实时感知消防设施安全运行状态,结合建筑三维模型、地理信息、管理数据、环境信息、抗火性能、可燃材料等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数据,实现起火诱因综合智能研判,对可能起火的区域、部位及火势、烟气蔓延途径影响范围进行预测分析,按级别发出风险预警。

11.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安全风险

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重大危险源的液位、温度、压力、可燃有毒气体浓度、温度、湿度等监测参数超阈值报警信息为基础,综合考虑重大危险源类型和事故后果影响,分别计算储存区风险指数、装置区风险指数、泄漏风险指数和报警管理指数,根据各项指标计算的最大值确定实施风险状态,分不同等级发出风险预警。

16.森林火灾风险

及时、准确发布森林火险预测预报信息,并实现动态研判。结合风力、风速、温度、树种、坡度、林下可燃物承载量等环境因素及历史灾害数据,分析推演出火场火线扩散区域及蔓延速度,根据起火位置周边气象条件、风险源、防护目标、林地树种、取水区域、坡度坡向、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等信息开展分析研判,结合风险演变情况动态调整风险级别和预警发布对象层级,按级别发出风险预警。

五、联动处置

(一)预警发布

根据不同的事件类型和预警分析研判结果,预警信息分级推送至权属责任单位、事件影响范围内涉及单位、市县相关部门和属地政府。紧急情况下,可通过电信运营商、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以及人民防空警报系统、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各类灾害预警系统发布预警信息。

(二)处置调度

预警信息发布之后,综合平台和子平台实时跟进风险处置的具体情况,对涉及不同行业部门的处置进行全面调度,直至闭环核销。

(三)决策支撑

综合平台、子平台对现场处置提供建议措施,同时关联周边的各方面基础信息为疏散路线、救援力量、联动处置等提供决策支撑建议。事件处理完成后,平台形成预警事件档案,记录包含感知监测数据参数异常、报警类型和报警级别、警情推送、现场处置过程记录、现场处置反馈报告等全过程的内容,为下一步开展事件追溯分析、大数据统计分析、应急处置及演练工作提供依据。

六、保障措施

“指南”指出保障措施包括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标准规范、强化技术支撑、夯实基层治理、注重安全防护五大块。

在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推动技术、管理、能力等全要素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监测预警科技创新,强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单北斗、物联网、卫星遥感通信等技术在监测预警领域的应用。同时要健全常态和应急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预警叫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并严格落实网络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的建设,确保数据信息安全可靠。